- 信息檢索
-
關鍵詞:
黨章中“為人民服務”的由來
2016-07-08 訪問量:839 來源:共產黨員網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為人民服務”的概念卻是毛澤東提出來的。
1935年,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提出:“如果說,我們過去的政府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聯盟的政府,那末,從現在起,應當改變為除了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外,還要加上一切其他階級中愿意參加民族革命的分子。”由此從理論層面,極大地擴展了中國共產黨關于“人民”概念的范疇。
1939年2月20日,毛澤東在致張聞天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及“為人民服務”。談到儒家舊道德之勇時,他指出那種“勇”只是“勇于壓迫人民,勇于守衛封建制度,而不勇于為人民服務”。
同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強調:“在抗日戰爭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抗日根據地內建立起來的抗日民主政權,乃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它既不是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專政,也不是無產階級一個階級的專政,而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的專政。只要是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不問屬于何黨何派,都有參加這個政權的資格。”
1940年3月6日,毛澤東在《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中首次提出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的“三三制”原則,即在抗日根據地政權機關的人員分配上,“應規定為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由此確立了抗戰時期黨在陜甘寧邊區等根據地實現局部執政的政權建設模式。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是黨立黨的本質要求和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化。黨在局部執政實踐過程中,為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通過制定和采用“三三制”,在邊區政權中實行民主選舉、民主監督和民主罷免程序,使邊區民眾獲得了實質意義上的民主權利,有效地把其他階級階層容納其中,在政權建設中實踐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了文藝應該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他說:“我們的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這里提到的“為人民服務”,不僅解決了革命文藝為誰服務的問題,而且表明了黨員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明確了黨所必須堅持的根本宗旨問題。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講話,并在此一年之內連續五次強調為人民服務思想,從而實現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的理論化轉型。
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對為人民服務的理論從更深層次上作了更系統完整的論述。黨的七大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式載入黨章,以后歷次黨代表大會都堅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要求寫入黨章,使之成為我們黨的唯一宗旨,成為我們黨始終高揚的一面旗幟。
(張青津 編輯整理)
延伸閱讀